大医账号: 密 码:

学习是一种信仰

  • 发布时间:2016-09-06
  • |
  • 作者:暂无
  • 阅读次数:840

知识是甜蜜的

 

个案:犹太小孩第一次上课,要穿上最好的衣服,由拉比(意为“师傅”或“教师”)带到教室。在教室里面,小孩会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,石板上有用蜂蜜写就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《圣经》文句。小孩一边诵读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,随后,还要请小孩吃蛋糕、苹果和核桃。此举的目的是告诉小孩“知识是甜蜜的”,以培育出小孩对知识天然的喜爱。

 

理念:犹太人把知识当做一种信仰,认为“知识是甜蜜的”,他们的文化散发出一种书香的味道,你没有这种信仰,你就没有书香的味道,而是一种铜臭味、浅薄味。反观我国的教育,学习的功利性很强,念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、升官发财或找一份好工作,把读书学习当成了敲门砖。

 

开启智慧来自提问

 

个案:犹太家长碰到孩子放学,第一句话经常是“今天你提问了没有?”

 

理念:犹太人把学习当成一种信仰,并崇尚创新,认为“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”,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,敢于怀疑,随时发问,“问号代表一切”。企图揭示自然和人类秘密,喜欢思考宏观的、深层次的问题,喜欢抽象和逻辑,铸成了犹太人家庭教育的核心。

 

犹太人中流传着一句话:“不做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”。犹太人不仅非常重视知识,而且更加重视才能。他们把仅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喻为“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”。他们认为,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,而没有任何的创新,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。思考是由怀疑和答案所组成的;学习便是经常怀疑,随时发问。怀疑是智慧的大门,知道得越多,就会怀疑得越多,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,所以发问使人进步。

 

挣钱要从娃娃抓起

 

个案:世界首富比尔·盖茨曾表示,再富也不能富孩子,他宁愿将钱捐献给社会,也不愿多给孩子。

 

理念一: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理念

 

所谓延后享受,就是指“延期满足自己的欲望,以追求自己未来更大的回报”。

 

犹太人常这样对小孩子说:“如果你喜欢玩,就需要去赚取你的自由时间,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学业成绩。然后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,赚到很多钱,等赚到钱以后,你可以玩更长的时间,玩更昂贵的玩具。如果你搞错了顺序,整个系统就不会正常工作,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时间,最后的结果是,你拥有一些容易坏掉的便宜玩具,然后你一辈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,没有玩具,没有快乐。”

 

理念二:自小学会挣钱

 

中国人说过“再穷不能穷孩子”,但犹太人没有说过“再富不能富孩子”。一方面,犹太人热爱财富,从幼儿园起他们就教孩子如何做生意,他们很坦然、很理性,会赚钱代表了人的一种能力,同时,他们还认为真正的成功来自知识和智慧。

 

[思想碰撞]

 

中国人不爱阅读

 

记者:有调查显示,中国人从学校出来后,平均每年读书不超过3本,而犹太人的阅读量位居世界首位,你对此有何看法?

 

贺雄飞:在阅读方面,有资料显示,中国人阅读的书今年要比去年有所提高,但还是不够。犹太人平均一年读书100本,位居世界首位。以色列大小只相当于咱们国家的一个省,但报刊、出版社却有500多家。在这个“野蛮的物质”时代,大家普遍都比较浮躁。从成功的角度看,目前在中国取得成功的有很多都是暴发户,而靠读书成功发财的人却没有几个,再加上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,就让人觉得读书没什么用。

 

但一个人要想让自己强大起来,只有读书加实践这一条路。犹太人的精英教育之精髓,第一是“自我教育”,即“个人有责任为自己的行为和深入的自我教育负责”,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,并能够接受其他成功人士为自己的榜样;第二是“终身教育”,即终身学习和工作,永不退休。

 

学国学要做减法

 

记者:《塔木德》里说,一个人要想拿到天堂的钥匙,每天在早晚都要不断自我追问:我今天努力工作了吗?我今天努力思想了吗?……这个观点正好和《论语》中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相呼应,我们就有“为人谋而不忠乎、与朋友交不信乎、传不习乎”这样的追问,你为什么把目光投向外面?

 

贺雄飞: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批判的继承,我更愿意用一种减法而不是加法。中国的传统典籍太博大了,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。《论语》中肯定有具有价值的东西,只是《论语》缺乏一个逻辑体系。但几千年来,做到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人很少,可如果做不到怎么办?《论语》里并没有给出答案。在《塔木德》或《圣经》中却不是这样,因为每个人都要为上帝负责,在执行起自我追问时就比较自觉、彻底。

 

人活着要有信仰

 

记者:对于现在的学生,遇到失恋、找工作受挫这样的事就想自杀,犹太教育学家巴维说过:“培养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比培养一个高材生更重要。”这其实也是犹太人的一种教育理念。

 

贺雄飞: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在194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。他有这样一句获奖感言:“我是怀着为人类减少痛苦的愿望进行自己的研究的,尤其是为那些看不起病的穷人。”

 

弗莱明的父亲是一位农夫,在对孩子的教育上,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将孩子的人格先完善起来。他曾经在送给弗莱明的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几个词:博爱、感恩、诚信、忍耐、乐观,而在几个词之后才写着“知识”,其意义不言自明。

 

一个有人格的人是一个有灵魂的人,当个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冲突时,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认识到生命的尊严与可贵的,这样的人也就谈不上有人格。绝对的信仰导致绝对的道德,反之,绝对的道德才能使人格完善。一个自称人格完善的人,如果没有信仰,那他的人格也是不可靠的。

 

[关于自我]

 

记者:1991年大学毕业时就编写了41本书,听起来是个传奇,你一进大学就全力工作了?

 

贺雄飞: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这不算是经商头脑,而是被逼出来的。我初中就开始卖镰刀、修公路了,一天5毛。大学卖过《北京晚报》,一份一毛,我能赚5分钱。还倒卖过高考复习资料,卖冰棍,卖蒙古刀、草帽、祛疼片……

 

当时我们系八九个教授都被我找来给我写书,能赚稿费他们都还挺高兴的。那时没有复印机、电脑,我就找了各系27个美女给我打工——到图书馆抄写《读者文摘》什么的,我好编书。于是,毕业时我就拿到了6.3万元的稿费。过程就不说了,记得有一次下雨天骑车去出版社推书,回来才发现因为自行车没有挡泥板,后背上全是泥。

 

记者:都说你擅长“推人”,你觉得自己是伯乐吗?

 

贺雄飞:他们是千里马,我就是伯乐。20年前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汪国真的诗,“只要热爱生命,一切都在意料之中”,那时他还没有火,可我读了就觉得他的诗有戏,觉得挺受鼓励的,带成功学的味道。我立刻找来他的诗,每一首下面都写上了一段“对白”,完成之后才跑到他面前,问他愿不愿意出书。他自然是愿意的。后来,《年轻的潇洒》就火了。我狂妄的时候说:5分钟就可以枪毙一个作家!好坏我是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来的。

 

记者:现在一年出版那么多书,如何辨别好坏?

 

贺雄飞:一年10多万、20万册书,其中垃圾书太多了。这个时代浮躁,很多人没时间读书,只是为了消遣。昆德拉一火,谁都来出书,版本就混乱了。书籍打榜也是混乱的,还有的花钱买排行,太浪费读者时间了。高居榜首、发行量很大的,很可能最终败坏了读者的口味。吃惯了垃圾,精品可就吃不动了。

 

真正的好书是有价值的和好卖的书。畅销书也有规律:时代性、原创性、爆炸性、实用性和新闻性,我找到规律了,但我是个文人、学者,所以,没有价值的书我不出。